十一月的校园细雨连绵,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王婷老师的讲座也如一场及时雨,让即将毕业,开始论文创作的同学们获益匪浅。
王婷老师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教育、科学、技术与数学学院教育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讲座分为两个时段,王老师为同学们开展了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、英文论文写作规范以及澳大利亚大学治理为主题的系列讲座。
“学术研究因国情不同而不同,任何一个理论的出现都是与现实生活经验相关的。”
上午,在学术报告厅,王婷老师首先介绍了她求学与工作15年之久的澳大利亚,在那片国土面积达到7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仅居住着2400万人口,相当于一个上海。王老师说,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很不同的,她由此提出,中西方大学的学术研究及方法论也有很大差别。
作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且相当熟悉中澳高等教育系统的学者,王老师细致地为大家介绍了中西方在科研上的差别。在国外,研究方法论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,也是进行论文写作的基础,而中国式科研较少关注方法,多为思辨,她鼓励大家多进行“基于证据基础上的,基于数据所驱动的研究”,即实证研究,她强调“primary data”(一手资料)的重要性,鼓励大家做聚焦性、实证性的论文写作。
王老师新鲜的科研思路使得提问环节十分活跃。其中,来自365beat中文版汉语言文学124班的瞿一丹同学就“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中如何协调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”这一问题向王教授提问,王老师耐心地为其解答,随和、生动的沟通方式颇受在场学生喜爱,现场更是来了许多不同学院的老师,就民办高校的治理,如何成为聚焦性的论文写作进行了热烈讨论。
“问责、透明的大学机制,360度的教学课堂与考勤制度等各方面,都是东西方大学治理的差异。
下午,图信大楼会议室,王婷教授主讲“澳大利亚大学治理”,全面阐述中西方大学的治理差异。讲座一开始,她便提出“治理、领导、管理”三个关键词,进而一一解说,再从不同角度列举不同的环境、性质,治理模式的不同,如以中规中矩的讲座形式作比较,西方更多的是圆桌式的互动,师生之间更加平等,没有距离。王教授说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这样中西双方的大学才能办得更好。

文/新闻部陈静静 陈思
图/新闻部陈淑惠 吕珈瑶